跳到主要內容

台江文化節慶

大湖碧湖宮與溪頂寮有進香相放伴的情緣,溪頂寮、中洲寮、外塭仔、舊和順、總頭寮、十三佃、布袋嘴寮、鄭子寮諸庄,也與學甲慈濟宮二大帝,有著深厚的香火情。大湖碧湖與溪頂保安宮,這一段信仰情緣,以及學甲二大帝南巡台江菅仔埔的傳統,象徵著宗教信仰圈的交流,對促進菅仔埔二次移民聚落形成,起著一定的作用。村庄與村庄之前輪流派人合力扛轎,彼此相放伴,定期遶境交流,無形之中,大道公信仰,成為「十六寮」地方感的內在凝聚力。


台江菅仔埔奉祀大道公為主神的聚落,共有十二庄,可說是台江拓墾的守護神。台江有村有廟。村廟的祭祀活動,對台江拓墾社會的發展,也起著促進的作用。村庄是先民共同打拼營造的安身立命之所,是家庭以外,台灣漢人社會最重要的社會單位,也是最基層的認同單位,是一個祭祀共同體,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,村廟是社區認同的象徵,也是村民生活的共同樞紐點。


道光三年之後,台江庄社各自的祭祀圈逐漸形成,蕭壠平原的拓墾者,分奉其家鄉祖佛,南鎮菅仔埔,例如:舊和順、中州寮、溪心寮拓墾者來自學甲中洲庄,接信仰大道公;南路寮拓墾者來自高雄縣,也自圍仔內慈濟宮分靈大道公;十二佃高姓人家源自漚汪,念念不忘三關帝;海尾寮、新和順楊姓人家來自佳里番仔寮,奉其祖佛二郎神君,年年回番仔寮謁祖。海尾及媽祖宮「新塭蘇」族人,回到布袋鎮新塭請徐府千歲、乞爐丹雕尹府千歲,由兩庄新塭蘇子孫,輪流奉祀;奉祀「三庄頭公」的陳卿寮、南路寮、新和順到高雄圍仔內慈濟宮謁祖,源自學甲慈濟宮的庄社,大道公生之時,則會前往學甲請二大帝南巡台江菅仔埔。此外,海尾、新和順「番仔寮楊」的子孫,在二郎神君聖誕時,重回番仔寮應元宮謁祖。


資料來源:吳茂成(2013)。《臺江內海及其庄社》。臺南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。頁p342、345-346、350。

海尾大道公兵仔戲

海尾朝皇宮百年傳統的「大道公兵仔戲」,源於台灣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徵召台灣人去服兵役,當時戰況慘烈,被日本政府徵召的地方壯丁,紛紛向朝皇宮保生大帝祈願,若能平安歸來,將於廟口謝戲還願。至台灣光復後,延續此項傳統,凡屆齡須遠赴他鄉當兵,總是先祭拜大道公,祈求平安歸來,並於廟裡披彩帶入伍服役,退伍後再於廟口還願舉辦酬謝大戲(歌仔戲),辦理恭讀疏文祭拜上蒼(拜天公)與祭拜朝皇宮列位尊神;亦祈求退伍回鄉工作事業順遂、身體健康。如此慣習延續百年,居民慣稱「兵仔戲」。


海尾朝皇宮大道公兵仔戲,於每年農曆3月11日舉辦。除見證台江拓墾歷史發展的歷程,亦形成台江27庄頭中唯獨海尾特有宗教與生活結合之庶民文化,使民眾能近距離體驗專屬海尾宗教文化信仰之美。

資料來源:2017丁酉年海尾朝皇宮農民曆。

大道公孝親日

大道公孝親日

發揚大道公孝親行道、社會參與精神弘揚母愛,提倡孝親要及時,愛要說出口,台江社區與在地廟宇舉辦大道公《孝親日》,鼓勵民眾及社大師生,以實際行動倡議敬老孝親的社區生活環境,這是台江當代文化節慶,扎根於日常生活的實踐,在當代台江人三代的心裡,留下在地幸福的成長與生活的記憶。


集結親子三代同堂,共同為母親洗腳,牽著我們長大的母親的手、轉變成我們幫母親按摩與洗腳的手,大手換小手,成了三代同堂的幸福。在洗腳當下,同樣的幸福,流過彼此的心頭,同樣的溫暖,想起幼時母親照顧自己的點滴記憶,這就是為人子女、為人父母的幸福,在台江大道公孝親日的節慶裡,眾人以身教,倡議大道公孝親行道、社會參與的精神,以大廟做為在地的、互助的、參與的大廟興學社區長照支持系統的可能,不只是身體的照護,還有心靈的安頓,每個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鄉,安享老年生活,有土地、有文化、有信仰的力量,陪我們到臨終的一刻。即便我們老了,有可能會跌倒,但是有鄰人互助扶持;即便我們老了,有可能失智迷路,但是總有鄰人識得我們,陪我們走上回家的路。


資料來源:臺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網站

圖片來源:中華日報新聞網。

海尾擔水節

海尾擔水節

因台灣早期自來水取用較困難,居民發展出特別的吃水崛(貯存生活用水的地方),其中以台南市安南區特別多,也成為當地居民的特殊記憶,擔水成為早期安南區居民獲得水源最主要的方式,擔水節則成為海尾寮特有節日。為讓民眾緬懷先民以往艱苦過日,海尾朝皇宮、社大台江分校、海西里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規畫舉辦台江海尾擔水節活動。民眾擔著小水桶,體驗先民以往得沿著水路擔水使用的辛勞,希望透過社區文化節慶活動,體驗先民甘苦,帶動地區文化創新。亦希望透過重現先民「吃水堀」景況,呼籲所有民眾飲水思源,珍惜在地歷史文化。水溝蓋般大小的坑洞是居民用鏟子親自挖來收集雨水的地方,必須以水桶汲水才有水可用,也是每天日常主要用水的來源,海尾朝皇宮附近就有一處吃水崛,雖然現在已經作為社區休閒用途,但亦能延續後人飲水思源的理念,也重現先民刻苦耐勞擔水的身影,提醒民眾「有水當思無水之苦」。


資料來源:臺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網站

圖片來源:臺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。

公親寮拜溪墘

豪大雨,一直是曾文溪改道的主因之一,不斷改變菅仔埔河道地景。曾文溪水患的恐怖記憶,在今日公親寮仍有百年的拜溪墘習俗可憑弔。每年農曆七月底,公親寮人家家戶戶擔著牲禮到舊溪底,祭拜先民、溪神。相傳,被鄉民臭罵為「青瞑蛇」的曾文溪,曾一度危及村內,幸有公親寮清水祖師祭溪,指示在溪道旁栽種榕樹、安設劍獅、石象、七星劍至此,溪流北移,因此庄民初四夜拜天公、七月拜溪墘還願。十二佃也有「三欉松」的治水神話故事,流傳至今。據1903年出生的胡高鬱老壽婆生前講述,出生那一年,曾文溪做大水,水淹到只剩一個土崙,至於「三欉松」是他父祖輩所栽種,老三關帝和池王、老王祭溪,指示開溝、栽三欉松,溝內放「犁頭銑」、「鼎」、「七星」,溪流就推到溪心寮去,所以才稱做「溪心寮」。「犁頭銑治青瞑蛇」,一如鋤頭掘死含西魚,1890年,海寮村民也是祭犁頭神符,仗南海佛祖、楊府太師之力祭溪。查閱文獻,1903年,胡高鬱女士七月十八日出生後,三十天後,洪水即來,沖毀直加弄庄的北堤。溪心寮保安宮沿革,對曾文溪早年水患,也有相關記載,當時村民在溪旁竹林處懸燈,燈滅即潰堤,溪流湧進,趕緊逃生,同時向上蒼、大道公許願退水,謝天公戲。竹林懸燈,可說是台江最早期的洪水警報措施。「謝天公戲」,在溪心寮如此,十二佃也是如此,公親寮更是。每年的天公戲在初四寅時,全村人齊集清水寺上香還願,形成台江走溪流獨特文化。


資料來源:吳茂成(2013)。《臺江內海及其庄社》。臺南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。頁412、433-436。

圖片來源:臺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。

公親寮拜溪墘
每年農曆七月底,公親寮人家家戶戶擔著牲禮到舊溪底,祭拜先民、溪神。


「走溪流,新結庄」

水火無情,水能載舟、亦能覆舟,走溪流的同時,有的人家還得扛草寮、竹籠茨逃難,今日溪南寮耆老尚能講述這段「走溪流,新結庄」的故事。「扛著草寮搬家」,那一定是一群人互助合作,才能完成的遷村大業。台江人走溪流,磨練出相放伴的拓荒精神,對其他村庄的人來說,溪南寮人扛茨走溪流的應變求生能力,實在不簡單。


草寮,即是竹壠茨,這是台江在地的風土建築,取材於刺竹、菅茅,可說是輕量化的綠建築;遇難時,還可以扛著走,舊茨身甚至還可以轉賣給別人,舊材再利用。昔日,舊和順寮邱姓先民即是從學甲原鄉搬舊竹材,重新搭寮結社。台江竹籠茨的老匠司鄭顯榮先生說,祖先自竹橋搬家時,先把竹籠拆開分四片,放到曾文溪隨水流下,然後到土城港仔溪時,再組合起來。竹籠茨庇護好幾代的台江先民,遮風蔽雨,雖無磚瓦的富麗堂皇,然而,起茨營造,樣樣講究不馬虎。


起竹籠茨步驟與注意事項:

起籠茨時,先從神明踏地基,定分金線開始,首重中樑,這是拓墾人家安身立命之基。

  • 先請王爺看地、茨向,定分金。定分金就是以兩塊磚頭併在一起直放,所放的位置即是中樑太極八卦圖,正下方的位置,分金線即是兩塊磚頭之間的線,貧窮人家也以綁財主壽(壽金)代替,稱為「鴛鴦壽」(閩音)。
  • 看日動土、檢料。檢料最重要的就是取中樑材,取好中樑不能放在地上,怕有人跨過,特別是婦人,必須倚佇壁邊。
  • 打地基:一般來說,疊五痕,也有疊七痕,比門口埕高,「一痕」即是一塊磚,以工字交接四週砌地磚,間隔牆處也是要砌地磚。柱即安放在地磚上。
  • 倚四扇(閩音)。即把四面牆間隔牆立起來,旁以竹子暫時輔助。
  • 上樑,即把中樑吊上,上樑時間都挑晚間吉時,主要是怕白天有閒雜人,特別是小孩亂說不吉利之話。以前上樑時,剛好旁邊若有同行也難起茨,會因「拚館」關係,偷偷破壞;把楹柱鋸掉一截,讓上樑無法進行。上樑後即可進行蓋茨頂等工作。上樑時,還得準備三牲、春干、韭菜、紅圓祭拜,吟詠「敬樑詩」。
  • 看日子「安門窗」。安門窗之後,即可進行砌牆等作業,昔日砌牆,中等人家,僅砌前後兩牆,旁以竹編糊土,內牆也是。有錢人家才全部是磚牆。
  • 入茨,請人客。


原來,一座竹籠茨是有字、有詩,從合金線到倚四扇的尺寸,講求的是吉祥的字,一直到門聯,那也是詩句,鑲嵌著一家戶主之名。


資料來源:吳茂成(2013)。《臺江內海及其庄社》。臺南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。頁436-439。

展開選單
Top